https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wildoneava/post/1311404832
作者: 邱天助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
這篇文章有別於時下熱烈探討的憂鬱症,反而是以另一個觀點與角度出發。傅柯(Michel Foucault)是我在研究所時所接觸的一位已世的法國學者,他的東西老實說很難讀,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。然而,難讀還是得讀,在研究所時非常粗淺地了解他的生平與一些他的見解。我開始用不同的視野看待整個世界。
印象深刻的是,上精神社會工作(類似的課程,但是年代久遠已經忘記確切的課程名稱)時,我常常在想「說不定我們才是有精神病的人呢!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,源自於大學社會學的教育,我們如何去定義他人有問題,往往是權力運作使然。為什麼我們可以說別人有問題,而不是別人說我們有問題。從反面來說,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可以說:「你們這些人才有問題」,相對於他們,我們的確和他們大不同,為什麼是他們有問題,而不是我們呢?
當我們把那些無法溝通的人,冠上一個「憂鬱症」的名詞,然後強迫他們要用我們的方式說話與思考,如果不從就給他幾顆可能有用或沒用的藥物,讓他們變得呆呆的,甚至可以用我們的方式說話,然而許多不舒服的後遺症卻跟著而來。有些人可能整天昏沉、有些人可能手抖、有些人可能流口水等等,總之吃了藥,光是每天都要吃,就不會是個讓人開心或高興的事情了。那我們怎能期待,他們可以掙脫我們所說的「憂鬱症」呢?
上面那篇文章寫得很好,是這幾年來我所少見從反面來評論減少「憂鬱症」政策的論述,雖然只是短短一篇,但卻又提醒了我去看待這個世界權力的運作、利益的糾葛。對於文末的建議,我非常支持,如果對於生命沒了期待、對未來沒了想法,你怎能不憂鬱呢?
註:以下是我找到簡單介紹傅柯(Michel Foucault)的網頁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瞧瞧。https://blog.udn.com/jason080/344721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christinas-home-remedies.com/symptom-of-depression.html